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宣佈退出下一屆的總統選舉,引起全球關注,坊間甚至傳聞他罹患巴金森氏症,因為退選前私人醫師巴金森氏症權威歐康納(Kevin O’Connor)數度進入白宮為他進行神經學檢查。儘管歐康納公開表示:「拜登並未患有巴金森氏症或其他相關疾病」,但他疑似患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傳聞仍甚囂塵上,因為在首場與川普公開辯論中甚至出現遲緩、恍神等情況。
不僅拜登有此狀況,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被媒體猜測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因他曾出現手抖和身體搖晃等症狀。手抖一定是罹患巴金森氏症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任蔡崇豪表示,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氏症,也可能是原發性震顫。
巴金森氏症跟原發性震顫都可能出現在老年人,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原發性顫抖至少占4%,巴金森氏症佔1%到2%,顯見兩者發生率和年歲的增長呈正比關係。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有何不同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動作性顫抖、後者為靜止性顫抖。另一個觀察重點是,患者有無前驅症狀,原發性顫抖不會有其它前驅症狀,但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動作障礙數年或更早的時候,可能就有嗅覺異常、睡眠障礙、便祕、憂鬱症等前驅症狀。
原發性震顫:患者在保持某一姿勢或進行某些動作時出現顫抖,如拿東西或倒茶時,稱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顫抖。
巴金森氏症:典型表現是靜止時出現顫抖,如專心看電視時或休息時。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患者有時會出現姿勢性或動作性顫抖。
頻率、併發症、位置也不同
蔡崇豪強調,這並不表示巴帕金森氏症只會出現靜態性顫抖,有些帕金森氏病患者在動作時或保持姿勢時也會出現顫抖。也就是說,巴金森氏病的顫抖靜態性或動作性都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年輕型的患者反而是姿勢型或動作顫抖較為明顯。
除了顫抖形態不同之外,頻率、併發症、位置以及病程發展也不同。蔡崇豪表示,
原發性震顫顫抖頻率通常在8-12 Hz,巴金森氏症的顫抖頻率較慢,通常在4-6 Hz間。至於併發症狀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原發性震顫:僅有顫抖症狀,無其他神經學症狀。
巴金森氏症:除顫抖外,常伴隨動作緩慢、肢體僵硬、走路小碎步、肢體僵硬、面具臉……等其他神經學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