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中醫博士、西醫血腫科醫師背景,簡采汝長年以中西整合療法照顧乳癌病患,協助患者在化療、標靶、電療、開刀的療程更順利,減緩副作用並為抗癌體力續航。臨床經驗中,中西醫搭配得當,抗癌自然能收事半功倍
乳癌的發生率,近年有成長趨勢,傳統中醫學文獻中記載有「乳岩」「乳石」「乳核」等名詞,乳癌之中醫病機為情志不遂,肝氣不疏,經絡氣停滯,聚成痰核為主;現代醫學則證實,乳癌的病因與基因、遺傳、荷爾蒙刺激、肥胖等相關。
「肝氣鬱結」導致病變,多元治療增存活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中西整合)主任簡采汝表示,乳房在經絡中數肝經,若女性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或情緒抑鬱,就容易因「肝氣鬱結」造成乳房病變。
在病理組織學上,乳癌分為乳腺管癌、乳葉癌、發炎性乳癌,各自又細分為侵襲性或非侵襲性。根據荷爾蒙受體表現則有「荷爾蒙依賴型」,即含有雌激素受體(ER+)和(或)黃體酮受體(PgR+)及「非賀爾蒙依賴型」( ER- and/or PR-)。荷爾蒙受體表現陽性者可以使用抗荷爾蒙用藥,另一個影響乳癌治療結果的危險因子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HER-2) ),Her2 陽性乳癌也有相對應標靶藥物使用。雌激素受體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現與否,影響了用藥,治療及預後。
此外,癌症根據分期,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術前或術後化療、放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在不同分類及治療下,患者會有不同的副作用反應,中醫介入時也需要辨證論治。
治療副作用阻療程,中醫個別化精準輔助
只是,癌症治療免不了副作用。諸如術後淋巴水腫;因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產生停經熱潮紅、骨關節痠痛等;或因化療小紅莓、紫杉醇或標靶藥物等,造成白血球下降、口腔黏膜破損;甚至是末梢神經麻痺、慢性疲累等症狀,都常讓病患難以承受甚至退縮。臨床亦常見,患者因為對西醫治療誤解恐懼或退縮,錯失治癒良機,延誤治療,殊為可惜。中醫藥因介入疾病觀點及理論不同,有「互補」的醫學價值,只是需要專業的溝通才能精準互補。
西醫治療癌症,以攻擊、消滅癌細胞為主,腫瘤消亡的同時,正常細胞也受損,病患身體失衡,抗癌久了便疲憊不堪、身心俱損。簡采汝表示,中醫強調「全人醫學」,注重器官、系統間的和諧,中西醫共治的意義,就在配合化療或標靶用藥週期,依病患體質、氣血陰陽差異,給予「個別化」中醫藥輔助處方,如同西醫講究的精準治療,幫助減緩化放療副作用。
臨床經驗上,病患接受中西醫共同照護,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機率降低,疲累感減少,患者反而能按時程完成治療,中西醫兩者搭配得當,乳癌治療可事半功倍。
中西醫共治乳癌分享,發揮複方全人醫學強項
簡采汝分享,諸多乳癌患者服用標靶用藥,導致白血球下降、口腔粘膜破裂,造成化療劑量減少,差點中斷治療,在診治後中藥調理改善粘膜、食慾增加,慢慢地能按照標準劑量去治療,也不再對化療心生恐懼。亦有病患術後淋巴水腫,或者因服用抗荷爾蒙藥物致關節疼痛,針灸介入後均能獲得改善,患者的順服性也大大提升。
目前,針灸已納入國際癌症治療準則(NCCN guideline)輔助選擇,臨床試驗也證明,針灸可有效改善乳癌患者的副作用如淋巴水腫、疲憊、焦慮或神經病變。
簡采汝表示,中醫藥並非沒有縮小癌細胞的可能,只是目前的中西分治和中醫特有的複方全人醫學,讓中醫藥在實證醫學上有方法學的瓶頸,往後還需要中西醫的合作,更進一步的研究。而癌友若想尋求中西共治,也應尋求具專業背景的醫師和醫療院所。畢竟,乳癌目前治療存活期很長,期間用藥千變萬化,患者也常在接受治療多年後,體質改變,是以中西醫的交流與共治,是需要時間和專業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