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交替、溫度變化頻繁,呼吸道疾病和過敏問題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鼻過敏與鼻塞,不僅影響呼吸順暢,長期下來還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干擾睡眠和專注力。恩主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正蔚醫師,帶大家一次搞懂「呼吸道健康管理」的正確觀念!讓大家更了解鼻過敏與鼻塞背後的成因、治療方式,以及居家環境該如何改善。
鼻過敏怎麼辦?先檢測再對症治療!
陳正蔚指出,鼻子過敏需要確診,建議接受「多重過敏原檢測(MAST)」,檢測項目涵蓋空氣、食物等36項過敏原,能清楚判定是否真正有過敏性鼻炎。有些鼻敏感並非典型過敏,可能屬於「血管運動性鼻炎」,一有冷空氣來就很敏感,很多長輩都容易會有,與真正的過敏機制不同。
陳正蔚舉例,有些人吃辣會流很多鼻水,但是有的人,他不用吃辣,光是喝熱湯,他可能就會流很多鼻水。其實這就跟過敏的成因不同,他比較牽涉的是我們的交感、副交感神經,控制鼻黏膜的能力稍微退步,那這個跟前面說的可能是空氣中的過敏原,產生一些IgE的抗體去引發黏膜的這些過敏反應,這兩個成因其實是不一樣。
而鼻過敏又可分為「全年型」(如塵蟎、貓狗毛過敏)與「季節型」(如溫差變化加重症狀)。遇到冷空氣時,過敏患者因鼻黏膜功能較差,調節能力低,導致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更加明顯。
鼻塞一輩子好不了?找對原因就有改善空間
鼻塞其實是最容易改善的過敏症狀之一。陳正蔚強調,鼻塞多由鼻黏膜水腫、充血造成,但若結構上有鼻中膈彎曲、幼兒可能有腺樣體肥大或成人鼻息肉等問題,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運動提升鼻功能,及必要時的手術矯正。陳正蔚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開刀,但若結構性問題嚴重或黏膜反應過度,就可能需考慮手術。
鼻過敏能治好嗎?藥物+正確使用鼻噴劑是關鍵
針對鼻過敏的藥物治療,第一線為口服抗組織胺、血管收縮藥物,特別是類固醇鼻噴劑,幾乎可以說是第一線的藥物,而且適用年齡大概從兩歲以上,已經符合健保適應症。至於另一類鼻噴劑,使用上會比較擔心的,是血管收縮型鼻噴劑(如OXYMETAZOLINE類),市面上很常見,陳正蔚提醒,僅適合短期急性感冒鼻塞,比如說今天感冒很嚴重,晚上鼻塞到不能睡覺,對恢復會有影響,那可以藉著這種鼻塞噴劑快速改善症狀,但若長期使用,反而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加重鼻塞、產生耐藥與反彈現象。
一般建議這類收縮劑型鼻噴劑使用不超過5~7天,並且應針對過敏根本原因(過敏控制、結構問題)來治療。
鼻塞反覆發作?手術、運動、環境一起控制
當藥物與保守療法成效有限時,可考慮以下治療選項:
- 鼻黏膜雷射手術:針對黏膜腫脹者,以雷射去除表層,縮小鼻甲體積,改善空間。
- 鼻中膈矯正+鼻道成形手術:針對鼻中膈彎曲與下鼻甲肥厚的結構問題,一次徹底改善鼻塞。
- 運動提升鼻功能:固定運動(如跑步)能促進血管收縮、改善鼻黏膜反應。
- 環境控制:減少塵蟎、過敏原暴露,避免過度濕氣。
陳正蔚補充,鼻塞是最容易被手術改善的症狀,而過敏體質(如打噴嚏、流鼻水)雖不易根治,但改善鼻塞後,整體過敏反應仍能大幅減緩。
洗鼻子vs蒸鼻子?過敏患者慎選
很多人認為「洗鼻子」可以改善鼻過敏,但陳正蔚提醒,純過敏的患者因鼻黏膜已經非常敏感,過度洗鼻反而成為新的刺激,未必舒適。
建議:
- 有鼻竇炎、手術後的病人:可適度洗鼻,清除分泌物。
- 單純鼻過敏者:更適合靠蒸氣(如熱氣、烤箱)緩解症狀,或以運動改善鼻功能,而非頻繁洗鼻。
家中該買除濕機還是空氣清淨機?過敏患者首選除濕機!
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塵蟎喜歡高濕環境,因此除濕機的重要性遠勝空氣清淨機。陳正蔚建議:
- 保持室內濕度50%以下,抑制塵蟎繁殖。
- 定期清洗寢具、使用防蟎寢具。
- 高溫(60度C以上)水洗、烘乾或曝曬寢具,清除塵蟎產生的過敏原(如糞便、屍體)。
空氣清淨機只能過濾空氣中飄浮的過敏原,對深藏於床墊、地毯的塵蟎無效,環境控管首重濕度管理。
小白球也會害過敏?小心「草皮花粉」
打高爾夫球也可能誘發過敏!陳正蔚分享臨床經驗,有患者因打高爾夫接觸到「百慕達草」(狗牙根)因散播大量花粉,結果不停打噴嚏、流鼻水誘發嚴重鼻過敏症狀。
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找到原因,並更換不同草皮的球場,症狀才得以改善。他提醒,有反覆過敏症狀者,進行過敏原檢測,常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