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透過中西醫整合治療,可幫助改善後遺症、恢復日常生活功能!隨人口老化,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增加,腦中風病人人數也逐年增長,依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10 年已逾 41 萬人因腦中風就醫,且病人於急性醫療後伴隨出現失能的情形。
衛福部委託「花蓮慈濟醫院」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辦理「中西醫整合急性後期照護計畫」,透過建構中西醫整合急性後期照護團隊,幫助改善中風患者後遺症以及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表示,患者住院期間中主要由中、西醫共同治療,其中中醫可治的項目有中藥、外敷中藥膏、針灸、電針、拔罐、推拿、耳針等,可幫助加速患者恢復,而出院後,若可持續追蹤,也會再進行4週的治療情形。
中西醫合療 改善腦中風後遺症
何宗融醫師分享,臨床一名 71 歲家庭主婦,某日突然覺得左半身無力,收治後進行急性治療處理後發現左基底核梗塞,經過中西醫合療,出院後肌力已經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功能也改善。
如何檢測肺動脈高壓?
該如何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的檢查。
2022 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已「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 20 毫米汞柱,過往需大於 25 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
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大於 2.8 米/秒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立肺高壓診斷,須加以判斷其種類成因,並提供相對應之治療,並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且加以檢視治療後之療效。
不少疾病易隱藏且不容易在第一時間點診斷,如當今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長新冠,當中就包含了相關的心肺共病:肺纖維化、微血栓、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等,導致後遺症殘存長久不易根治,需詳細判斷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
此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骨傷科主治醫師劉俊廷表示,中西醫合療可為患者提供好的醫療品質,讓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疼痛感都有顯著改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除提供住院、復健、中醫診療外,也提供營養以及心理評估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兩家醫學中心已建構了腦中風病人急性後期中西醫整合照護模式與指引,並成立西醫、中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營養、心理及護理等跨領域專業醫事人員照護團隊。
針對腦中風之病人,經團隊判斷病情,取得病人或其家屬同意後,收案進行中西醫整合照護。研究結果顯示,病人住院期間接受中醫介入治療(如中藥、針灸、推拿等)後,其腦中風情形、整體功能狀態、日常生活活動與工具性日常功能等項目,皆有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