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家庭的頂樑柱,常面臨養兒育女、孝養雙親、忙碌工作等蠟燭多頭燒的困境,也因此常忽略自身健康。對現代女性來說,忙碌、煩惱等都不會消失,所以不管處於哪個階段,顧好自己的健康還是最重要的。
1.泌尿道感染 說不出口的難言之隱
根據統計,半數女性一生中至少會發生 1 次泌尿道或陰道感染,是男性的8 倍,且一旦感染過,就會反覆感染。所謂「反覆感染」是指半年內 2 次或 1 年內 3 次,甚至是治療後又發生感染,且再次感染機率會隨著感染次數及間隔時間上升。
泌尿道感染的原因與症狀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羅啟文指出,因為女性的會陰部、尿道和肛門距離相當接近,且尿道較男性短,容易因為憋尿、性行為、不當衛生習慣或更年期荷爾蒙減少,滋生細菌進入尿道和膀胱引起發炎。
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頻尿、尿急、排尿刺痛、排尿灼熱感、血尿、尿有異味、尿液混濁、感覺尿不乾淨、發燒、畏寒,以及下腹部脹痛,嚴重時,還可能演變成腎盂腎炎,甚至出現休克、敗血症,恐危及生命。
泌尿道感染該做這些檢查
羅啟文表示,對於泌尿道感染患者就醫,會安排做尿液常規檢查,依尿液的白血球、白血球反應,以及亞硝酸鹽反應等,來判定是否有發炎和細菌感染,再開立經驗性抗生素治療並緩解症狀。
而年長女性或反覆感染者,則會進一步做尿液細菌培養,查明細菌種類後,給予適合的抗生素或合併注射治療。他說:「75 ∼ 90%的泌尿道感染都是大腸桿菌,所以如果有發燒、畏寒等症狀,必須加做血液檢驗」。
泌尿道感染發作起來讓人痛苦不堪,更影響生活品質,羅啟文建議,女性應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有效預防。若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且出現發燒、畏寒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泌尿道感染7招
- 每日喝足2000c.c.以上的水,增加尿意。
- 多上廁所、不要憋尿,讓尿液帶走細菌。
- 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
- 避免穿著過緊的內褲或長褲。
- 洗澡應多淋浴,避免泡澡。
- 性行為前後,應喝水並排空膀胱。
- 內褲、護墊要勤更換,保持乾燥清潔
2.骨質疏鬆症 女性跌倒、骨折元凶
根據統計,60 歲以上人口中,有16%者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 為女性。骨質疏鬆已經成為停經婦女最重要的健康課題,就有國內醫師調查發現,停經25 年後,將近有5 成的女性有骨質疏鬆。
女性骨鬆比例高的原因
女性易罹患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的骨質原來就比男性差,且女性停經後雌性激素減少,會造成骨質快速流失。女性在35 歲左右,骨質就已逐漸流失了,到了更年期,骨質流失更加嚴重,骨本逐漸消耗,導致骨質疏鬆症產生。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骨質疏鬆可分為原發性跟續發性。原發性與停經、老化有關,續發性則是跟長期服用藥物、內分泌失調,以及生活習慣不良,例如鈣質攝取不足、缺乏日曬跟運動等有關。
預防骨鬆要做到3件事
預防骨質疏鬆很簡單,葉光庭表示,只要每天做到:頂天、立地、高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 頂天: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3次,每次15至30分鐘。
- 立地: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是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 高鈣: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食物。
骨鬆無症狀當心骨折
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表示,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平常不易覺察到它的存在,部分中高齡患者可能只覺得身高變矮、出現駝背的外觀變化,但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遭受過猛外力,就可能骨折。
令人憂心的是,骨折後引發的劇烈疼痛、無法行動、殘疾等狀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因此死亡。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年輕時多增加10% 的骨密度,就可使骨鬆的發生延緩13 年,顯示「儲存骨本」應從年輕開始。
骨質疏鬆診斷標準
骨質疏鬆症通常將「T 值」作為診斷依據
- T值若大於-1:骨量正常
- T值介於-1~-2.5之間:骨量不足
- T值若小於-2.5:患有骨質疏鬆症
盡早發現提早治療
如果不幸罹患骨質疏鬆症,是可以被治療的。恩主公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駿豐表示,目前的治療方式越趨完善,使用藥物治療者更能減少骨折發生率。治療藥物的作用有2,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
他進一步說明,對抗骨質流失藥物,主要為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質的溶蝕;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主要為刺激造骨細胞,達到骨質增生作用。黃駿豐提醒,女性應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掌握骨鬆治療的先機,降低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