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懷胎過程十分辛苦,好不容易都走到生產這一關還不是盡頭,因為生產的風險更大,可能需要面對產科栓塞、產後出血和伴有明顯蛋白尿的妊娠高血壓等危機。婦產科醫師指出,產後出血為過去造成產婦死亡的第一名,有 10 大族群的人是高危險群,無論是自己、家人或醫護人員都應更留意以免意外發生。
有時看影視節目,演到孕婦即將生產,最後因血崩而在床上留下一大片血跡,甚至因此死亡。但這並非戲劇中才會出現的情節,在現實中,血崩其實被稱做產後大出血,依據衛生福利部生產事故救濟報告統計,105 至 110 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它就佔產婦死亡的第 1 位。
10 族群為產後大出血高風險群
產後大出血多發生於剛生產完 24 小時內的「立即性產後出血」,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俐瑾指出,是一種無法預期的緊急情況,嚴重可能造成休克、器官壞死,甚至是植物人,危及生命,醫護人員需特別謹慎留意,必要時事先做好預防及準備。常見高危險族群包括:
- 高齡產婦
- 孕婦有前置胎盤
- 孕婦有子宮腫瘤
- 本胎為巨嬰或多胞胎
- 前胎剖腹產
- 曾做過肌瘤切除手術
- 曾多次人工流產
- 凝血功能異常
- 有產道撕裂傷嚴重
- 子宮收縮功能不良
搶救關鍵在於一線醫護靈活判斷
臨床上也不乏有以上狀況,最後生產時一度大出血的案例。38 歲小美(化名)有子宮肌瘤病史,晚婚的她因高齡不易受孕,後採試管嬰兒方式終於懷孕。然而她在懷孕 5 個月時超音波發現有前置胎盤,且約自孕期 8 個月起,也觀察到自己只要走動多,就會有子宮緊繃感,甚至陰道出血。
醫師皆建議小美少走動多休養,但她因放不下工作,選擇服用安胎藥暫緩宮縮。直到 35 週某天,小美半夜突然覺得下半身有濕潤感,一看發現整條褲子都沾滿血。到院後婦產科醫師診斷為前置胎盤合併大量出血,須緊急剖腹產,寶寶雖平安出生,但隨即發現小美子宮收縮不良,且胎盤附著處及傷口出血不止,所幸經醫療團隊緊急搶救得宜,母子均安。
當孕婦在第一時間有任何狀況,有賴於臨床醫護人員的處置與判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主治醫師陳美惠提到,孕產婦若有嚴重高血壓、前置胎盤、早產跡象,從基層院所走入重點醫院非常重要。因為相關產科併發症不只影響媽媽本人,與新生兒出生後的健康也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若能提早發現和積極治療危險妊娠是關鍵,孕婦、家人與醫療單位都須做好準備。不僅能減少產科併發症與新生兒不良預後,也能預防遺憾,降低孕婦與新生兒死亡的機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