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將近一半的老年人口患有高血壓,但有傳聞提到,隨著年齡增加,長輩的血壓標準也可以一併放寬。這讓許多人誤會,「年紀較大,便可以放任血壓升高沒關係?」事實上老人血壓控制應該更嚴格,務必謹遵醫囑服藥!而針對有些不愛吃藥的長輩,則可嘗試養成 6 大健康生活習慣來控制血壓。
冬天普遍低溫,容易好發心血管疾病,今年雖然是暖冬,白天氣溫較高,但日夜溫差大,仍得小心相關風險。若想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狀況,日常控制好血壓是相當重要的事情。然而台灣每 4 個成人,就有 1 人有高血壓,而長輩罹病的風險更是接近半數。
什麼是高血壓?正常血壓的範圍是多少?
恐怖的是,高血壓被稱作「隱形的殺手」,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血壓範圍非常重要!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正常人血壓收縮壓應小於 12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 80 毫米汞柱(兩者皆須達標)。
陳玠宇補充,若民眾在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 14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 90 毫米汞柱,只要有其中一項數值超過,即為高血壓;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
破解謠言!年紀越大,更不能放寬血壓標準
另外,坊間也有一個說法,造成許多長輩誤解,以為年紀越大,血壓控制就可以越寬鬆沒關係。陳玠宇回答,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更應該嚴格地進行血壓控制。近期針對 60-80 歲華裔族群有許多跨國研究,證實血壓控制在 110-130 毫米汞柱對比 130-150 毫米汞柱,前者可減少近 3 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更仔細地說,死亡風險將減少 2 成、腦中風減少 4 成,心臟衰竭減少 5 成。
對於高血壓的迷思與誤解,往往帶來嚴重影響。陳玠宇分享,過去曾收治一位高齡 82 歲的奶奶,平常有三高問題,雖然在診所有拿慢性三高的藥物,但時常有漏吃或忘記吃的問題,因此平常血壓往往飆破 160 毫米汞柱。但她曾在社群媒體上看見年紀愈大血壓可以容忍愈高的訊息,年齡加上自己已經年過 80,便以為這是可容忍的血壓範圍而不以為意。
直到某次半夜起床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及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經過這次事件,奶奶才再也不敢聽信網路謠言,從此遵從醫囑乖乖吃藥。
注意居家量血壓的數值,在家超標就危險
因此,控制好血壓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陳玠宇提醒,民眾平時應將血壓控制在 130/80 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 120 毫米汞柱以下,近期發生中風病患者則可控制在 140/90 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則建議維持控制在 130/80 毫米汞柱以下。
另外,陳玠宇指出,病患也應養成居家量血壓的習慣,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皆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 原則」,也就是 1 週量 7 天,每天量早晚 2 回,每回量 2 次(每次間隔 1 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 3 次。
陳玠宇指出,要特別注意的是,民眾可能有時在醫院血壓為正常標準值,但在家偶爾有超標的情形,這樣的狀況被稱為隱匿性高血壓,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在醫院量測超標者更高,增加約 2 倍。因此務必記得,平日在家有量血壓習慣很好,但若居家平均血壓超過 135/85 毫米汞柱(歐洲)或 130/80 毫米汞柱(美國)也是高血壓,並非只有在醫院有異常才算。
養成 6 大生活習慣,血壓藥不見得要吃一輩子
陳玠宇發現,有些長輩忽略的控制血壓這件事,原因可能與不愛服藥有關,自己也常遇到民眾詢問,血壓藥是否得吃一輩子?答案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只要成功調整 6 大生活習慣,讓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便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作法如下:
- 每減少 1 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 2.5 毫米汞柱。
- 每減重 1 公斤,可減少收縮壓 1 毫米汞柱。
- 多蔬果、少脂肪的飲食方式,可減少收縮壓 10 至 12 毫米汞柱。
- 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 3 至 7 毫米汞柱。
- 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 2 至 4 毫米汞柱。
- 戒菸可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
高血壓併發症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平常養成規律量血壓的習慣,一旦發現血壓上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需適時輔以藥物控制,並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切勿聽信謠言或以為在醫院正常、居家量測超標沒關係,如此才能避免風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