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就覺得雙眼乾澀且疲勞,不是沒睡好,反而可能是乾眼症的警訊!醫師提醒,乾眼症分成 3 種類型,治療前一定要先正確診斷,若為缺油型乾眼症,高達 8 成其實與「瞼板腺功能障礙」有關,做到改變生活習慣,以及挑選含有油脂的人工淚液,就能讓乾眼問題真正改善。
民眾如果覺得眼睛時常乾乾的,且伴有畏光、異物感甚至疼痛,就要思考是否可能為乾眼症。上明眼科診所楠梓總院院長潘志勤指出,乾眼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3 成,常見分為 3 種類,分別為缺水型(2 成)、缺油型(5 成)、混合型(3 成),整題來說缺油型比例較高。
從症狀出現的時間,來分辨乾眼症類型!
潘志勤醫師解釋,人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液體叫淚膜(tear film)。淚膜有 3 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脂質層、淚水層、黏液層。如果一直不眨眼,任由淚膜中的液體蒸發,眼表就會失去保護層,便會覺得眼睛酸澀,一旦淚膜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出現乾眼症。
缺水型乾眼症與缺油型有何差異?潘志勤說明,缺水型代表淚液分泌量不足,或淚液品質不佳;缺油型則是缺乏預防淚膜蒸發的油脂。其實,病人初步可以從症狀出現的時間點,來判斷自己是何種類型,前者通常是集中在中午、下午後才開始;後者則是起床時就非常有感;混合型便是幾乎整天都不舒服。
缺油型乾眼病人比例多!通常與 4 原因有關
潘志勤醫師補充,缺油型乾眼症是因為病患整個晚上都沒有眨眼,使眼瞼周圍堆積分泌物,脂肪酸進而刺激眼睛,就會產生不舒服。至於發生的原因,他也總結出 4 個理由,如下:
- 瞼板腺功能障礙:俗稱眼瞼發炎,造成瞼板腺阻塞,會影響眼瞼的油脂分泌,淚液就會快速蒸發。不僅如此,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患者,分泌的油脂是濃稠甚至凝固狀,易導致淚液蒸發快,進而使眼睛感到乾澀。
- 環境:空氣污染或身處會引起發炎反應的環境(如潮濕處易有塵蟎),都容易引起眼睛不適,造成乾眼症的發生或惡化。
- 生活習慣:隱形眼鏡配戴時間頻繁又太長,或者眼瞼清潔不徹底,像是化妝後沒有卸妝、卸不乾淨,都會讓眼瞼周圍的皮脂腺堵塞,甚至睫毛處就長滿蟎蟲,形成發炎。另外,現在難免過度使用眼睛,時常忘記眨眼,也都會有影響。
- 飲食:少數茹素者可能攝取脂肪少,因此油脂的分泌也自然也比較少。
乾眼症只能控制無法痊癒,潘志勤醫師提及,若有缺油型乾眼症,通常先建議好好以合適的人工淚液治療,因此療程前,建議先由醫師評估,「精準診斷」自己的乾眼症類型,別習慣在藥妝店自行購買人工淚液。必要時也會進行瞼板腺疏通治療,如眼瞼緣清創、熱脈動治療、脈衝光治療等。
人工淚液切勿「亂槍打鳥」,挑選記得 2 大原則
潘志勤醫師分享,自己曾收治過一名患者,有購買人工淚液的習慣,但最後來診間時卻戴著護目鏡,主訴自己眼睛非常敏感。後來細細檢查後,才發現患者原來是缺油型乾眼症。病人過去雖然都有使用人工淚液的習慣,但最初並未精準診斷,因此過往使用的人工淚液大多效果不佳,恢復地非常緩慢。後來使用了補油型人工淚液後症狀終於得以改善。因此,人工淚液記得以下原則。
缺水補水、缺油補油
人工淚液需要由醫師分析原因後再使用,潘志勤醫師指出,不同類型乾眼症都有相應的人工淚液。對付缺油型乾眼,需使用含有油脂的人工淚液,可以讓淚膜的脂質層變得比較完整,保持水分不蒸發。另外,現在很多病人多為缺油同時缺水,現在也有全效型的人工淚液,可以補油又補水,是一個新選擇。
不含 BAK(Benzalkonium chloride) 防腐劑為優先選擇
潘志勤醫師提醒,在選擇人工淚液時,要記得確認成分中是否含有 BAK 防腐劑,因為治療乾眼症時,人工淚液通常得一天內使用 3-4 次,BAK 防腐劑會不利於眼睛的代謝並傷害眼角膜,務必要注意這點。他也建議,如果長期使用可使用新型保存劑,可避免長期使用傷害眼睛的問題。
乾眼症需要日常保養,6 大技巧輕鬆學
潘志勤強調,病人只要態度正確,願意好好改變自己的習慣與遵循醫囑保養雙眼,就有機會改善症狀。除了人工淚液的治療,常見保養技巧包括:
- 早晚都以 42℃的蒸氣眼罩熱敷眼瞼,以軟化阻塞的瞼板腺,來促進循環、增加油脂分泌,同時也注意清潔眼瞼,將得以改善油脂分泌狀況。
- 飲食方面要攝取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 A、維他命 C、維他命 E 或是魚油,可補充油脂也抗發炎,但要注意少吃油炸類食物。
- 調整生活習慣,病人作息要規律,睡眠要充足,不可以熬夜。
- 避免長時間過度用眼,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手機使用用眼每 30 分鐘就輕輕閉眼幾秒;接著緊閉雙眼,最後睜開眼睛放鬆望遠。
- 潮濕時要注意降低濕氣。
- 不可忽略日常眼睛的清潔,尤其是睫毛的部分。
對於乾眼症的治療來說,前端診斷非常重要,與後續最適切的治療方式息息相關。潘志勤醫師表示,有些時候也可能是其他藥物而引起的乾眼症反應,因此民眾若眼睛有任何不適,切勿自行使用眼藥水,應該先至醫院檢查並釐清病因。若確定為乾眼症,也要抱著正確的態度治療,並記得要遵循醫囑、改變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