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阿明覺得手腳麻已有一陣子了,最近甚至有刺痛感,有時感覺腳像有螞蟻在咬,這些症狀讓他睡眠大受影響。他到醫院檢查,醫師安排神經傳導檢查,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病變。由於阿明沒有糖尿病史,但臨床醫師推測,患者的神經病變應是「糖尿病」引起,經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高達8.9。
阿明這些擾人的症狀,正是糖尿病神經病變與神經痛所引起。經過幾個月的血糖控制,同時使用醫師開立的治療藥物,症狀得到明顯的改善。收治該案的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至誠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1至2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神經病變成致命隱患。
那些人容易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
黃至誠強調,糖尿病不只會造成周邊神經損傷,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及多發性神經病變,阿明就是典型的案例。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亦為造成糖尿病患者殘障及多樣不適症狀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糖尿病病期超過10年以上,約有1/4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出現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門診不少病人會問,為何我有出現神經病變,同樣是糖友有些人卻沒有出現?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表示,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也就是說,病程愈久、血糖控制不良,日後發生神經病變機會愈大。
多發性神經病變
佔所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75%,是最常見的神經病變。患者四肢末梢容易受侵犯,特別是腳趾與手指,症狀通常由腳趾開始出現,慢慢往上延伸。早期可能只有極輕微的感覺功能減退,手指及腳趾會出現類似「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喪失或疼痛。
不少患者因足部感覺遲鈍、缺失,受傷傷口癒合不佳才發現;接著痛覺與溫度感覺會變得不敏感甚至消失,病人會有表皮痛、燒灼感、觸電感及麻木感,這種神經痛的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隨著病程的演進,病人的平衡感變差,出現走路不穩,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無力、萎縮等現象。
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會引起自主神經的病變,可能出現流汗減少、性功能障礙、腸胃蠕動變慢(便秘、腹瀉等消化功能異常)、小便困難、姿勢性低血壓(站起來就頭昏眼花甚至暈倒)等問題。
局部性神經病變或單一神經病變
指單一的神經病變,發生於顱神經 (尤其是動眼神經及顏面神經)、近端神經(神經叢、神經根、坐骨神經)與四肢神經(手腕正中神經受壓迫所形成之腕隧道症候群最常見),通常發生於年齡較大的病人。
如何預防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首要任務就「控制血糖」,並定期進行神經學檢查。黃至誠強調,保持穩定的血糖水平可以顯著減少神經受損的風險。林雅如也認為,糖友只要謹守以下5招,就可以延緩或預防周邊神經病變及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
第一招良好的血糖控制
一般而言飯前血糖儘量控制在120mg/dl 左右,醣化血色素控制在8 以內。避免易引發周邊神經病變的危險因子,例如抽菸、酗酒等。
第二招手足的保護
特別是足部應儘量避免受刺激、傷害,例如可以戴手套、穿襪子來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鞋子應透氣、合腳,避免穿尖頭或高跟的鞋子或是涼鞋,並應隨時檢視足部以免受傷而未察覺。不要去剪雞眼或挖腳皮的硬塊,避免使用除雞眼的貼布。剪指甲要小心,不要剪太深。
第三招適度運動
可以多走路散步、伸展運動、局部按摩、溫水浸泡、促進血液循環;物理治療如低能雷射、紅外線照射、超短波等,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第四招藥物治療
由醫師診斷開立維他命B12、止痛劑、抗癲癇藥或其他神經痛相關藥物服用。
第五招定期接受醫師檢查
定期到醫院接受神經傳導或神經學與腳部理學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