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低頭滑手機、刷平板嗎?當心肩頸緊繃、痠痛找上你!專家說,多數情況下,調整姿勢、伸展運動、熱敷按摩,甚至使用外用消炎止痛藥膏或貼布,都能有效緩解症狀。然而,當出現某些「危險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
31 歲的張先生是一名鐵板燒師傅,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低頭備菜及製作餐點,加上下班後的休閒娛樂多為觀看網路影片和玩線上遊戲,因此,肩頸痠痛對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隨著工作時間增加,他偶爾開始感受到上肢痠麻痛、全身緊繃,有時還會感覺到一陣電流自脖子竄至腳底。儘管如此,他並未在意,自行使用藥物及緩和運動控制。直到某天騎車上班途中遭追撞,送至台南醫院急診時,發現雙上肢又麻又刺、無法舉起。
低頭族當心「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
緊急照會神經外科主任趙亮鈞後,診斷為「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張先生在接受「頸椎顯微神經減壓手術」及後續的復健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到受傷前狀況,成功保住了工作。
趙亮鈞提到,患者的頸椎核磁共振檢查顯示其頸椎第三、第四節椎間盤突出,而這次的外傷,使突出的椎間盤與脊髓相撞,導致脊髓損傷。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通常因不當使用導致椎間盤失去彈性而突出。
椎間盤突出病程漸進、初期無症狀
椎間盤突出的病程是漸進的,患者初期往往無明顯症狀,進展至中後期,即便影像上出現頸椎空間狹窄,患者也可能只表現出上肢痠麻痛。然而,外傷造成的衝擊是瞬間的,脊髓在狹窄空間中受到強烈衝擊。
他解釋,猶如一台擁擠的公車緊急剎車般,柔軟的脊髓與硬實的椎間盤相撞後,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輕者,如張先生一般出現中央脊髓症候群;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四肢癱瘓、神經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頸椎神經壓迫,可分為「脊髓壓迫」和「神經根壓迫」。趙亮鈞表示,「我們可以把中樞神經系統想像成一棵樹,腦部是樹根,脊髓是樹幹,每節分出的神經則是樹枝。」
神經根壓迫類似樹枝受損,僅影響該樹枝的葉子,即是神經根分布範圍,出現上肢痠麻痛;而脊髓壓迫則如同樹幹被斧頭劈了一道裂痕,會導致大量樹枝上的樹葉枯萎,出現四肢無力、癱瘓。
出現 4 症狀恐是脊髓壓迫
趙亮鈞指出,臨床上若同時出現上下肢痠麻痛無力、步態不穩、軀幹麻木或大小便功能異常等症狀,皆有可能是脊髓壓迫,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及治療。
大多數頸椎疾病在專業醫師的手術下成功率高,且風險遠低於不治療的情況。而患者使用之「頸椎顯微神經減壓手術」行之有年,手術傷口小且位於頸部前側面,對肩頸部之豎脊肌群影響小,術後疼痛感輕微,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趙亮鈞說明,術中有顯微鏡的輔助,神經減壓在寬不到 1 公分的空間中執行,減少神經暴露而損傷的風險,並能實現雙側完全減壓,降低復發機率。
部分患者擔心傳統支架融合取代椎間盤會影響頸部活動度造成日後的不適,趙亮鈞指出,現今頸椎人工椎間盤已發展至第三代,其活動度接近原生椎間盤,能有效保留頸椎活動度,並減少鄰近椎間盤退化加速的風險,病患等於是換了功能一樣但更耐用的椎間盤。
他提醒,若有相關問題,民眾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全面檢查,以釐清頸椎壓迫的型態及風險。忽視這些問題,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脊髓損傷,造成長期的神經傷害,非後續緊急手術或復健能夠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