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公布我國上週新增 2 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南部一起家庭群聚案件,均為 3 月 20 日 2 歲大確診女嬰同住家人。疾管署說明,此次新增 2 名個案為女嬰母親及曾祖母,目前也匡列 99 名接觸者,另有 5 名已評估預防性投藥。
疾管署防疫醫師李宗翰表示,該名確診百日咳的 2 個月大女嬰並未有特殊病史,發病時也未達到百日咳接種年齡,3 月初出現輕微咳嗽,後續就醫症狀並未改善,且咳嗽症狀也較嚴重,出現流鼻水、食慾降低及頭痛現象。
李宗翰提到,3 月中個案再度就醫、呼吸有哮喘聲、咳嗽次數較頻繁,前往醫院新生兒科門診,經採檢確診百日咳,給予抗生素治療,目前意識清楚、活動力正常,已經出院。
李宗翰指出,調查同住者接觸者,疫調後採檢 2 位陽性,包括案母及案曾祖母,後者一月初有咳嗽症狀、前者則是在三月中出現咳嗽,而加上女嬰共三名個案為同住家人,研判有流行病學關聯,為一起家庭群聚。
已有 5 位接觸者預防性投藥 疾管署:4 月下旬持續警戒
從症狀時序上來說,案曾祖母可能是群聚來源。李宗翰說,整起事件相關接觸者經過評估後,有 5 位已評估給予預防性投藥。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到,此起群聚衛生局匡列 99 位接觸者,其中 2 位轉為陽性,包括案母及案曾祖母;其餘 97 位則需等到 4 月 22 日監測期滿,因此至 4 月下旬還要持續警戒。
羅一鈞說明,先前流感流行季,有許多百日咳個案可能有症狀就醫,但並不會立刻想到是百日咳。他指出,以此次個案為例,女嬰經過 6 次就醫,直到醫院新生兒科門診就醫才被懷疑是百日咳而確診。
另外,曾祖母一月初有咳嗽症狀,但陸續有 7 次就醫都未被懷疑過是百日咳。羅一鈞表示,因為百日咳常被懷疑是發生在較小的小朋友;而目前流感流行季已過,遇到久咳不癒症狀的民眾,可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的行列。
國際百日咳疫情嚴峻 疾管署點名:留意日、韓、中、越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 11 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 4 起家庭群聚,且均為本土病例,病例數自 2020 年來同期最高,2020 年至 2024 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 4、0、0、0、2 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 0 至 34 例,以 3 個月 (含) 以下嬰兒為多,其次為 13 至 19 歲。
疾管署指出,國際疫情部分,鄰近國家自去年起百日咳疫情上升且嚴峻,其中,日本今年以來病例數快速上升,累計報告超過 3500 例,為 2018 年以來最高;中國今年 1 至 2 月累計 9900 餘例,較去年 1 至 2 月同期為低,去年報告達 49 萬餘例,為 2023 年 14 倍,並於 5 月達疫情高峰;越南近期於東南部多地區持續報告病例並發生死亡案例,該國去年報告 1000 餘例,較 2023 年增加 21 倍以上;韓國今年報告已逾 3500 例,為去年冬季疫情延續迄今,近期已趨緩,單週不超過 100 例,去年累計逾 4萬7000 例,於 7 月達高峰單月報告逾 1 萬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