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治療的路上非常辛苦,但有些患者即便使用最頂尖的抗憂鬱藥物、併心理治療,其進展仍然相當緩慢,這時除了家人的支持力量之外,醫療科技也能帶來幫助,例如「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能用藥物影響神經傳導物質,讓患者重拾更好的生活。
憂鬱來襲對生活喪失目標、失去興趣
造成憂鬱症的原因百百種,有些人則是因為經歷手術後的後遺症,長期的副作用導致憂鬱,臺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醫師分享經手的個案,一名 35 歲的小茹,幼時曾罹患腦瘤,雖已經透過神經外科手術將腦瘤徹底切除,但後遺症長期手抖、步態不穩、情緒低落等問題,甚至多次憂鬱自殺。
雖然積極配合醫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復健治療,但多年來下來進步都十分有限,臺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醫師坦言:「有些患者憂鬱症狀相當嚴重,而憂鬱的大腦,也帶來『喪失興趣』的症狀。」
即使小茹父親帶著她學習烘焙,但當憂鬱襲來時,小茹僅感受到強烈的「生無可戀」,大腦像被負面思考的病毒佔滿所有記憶體,直到如當機一般無法思考,甚至多次出現企圖自殺的行為。章秉純提到:「其實憂鬱症患者心裡常常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拖累家人;自己這麼努力卻總是進步有限,生活中常常籠罩著絕望感,變成惡性循環。」
疼痛與憂鬱伴隨而生
為了改變生活,小茹決定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在經歷連續兩周、十次治療後,意外讓困擾數十年的憂鬱問題重見曙光,慢慢開始感受到對生命的熱情以外,其他困擾多年的各種不適症狀也出現好轉。
對此,研究身心症多年的章秉純表示:「人的大腦中,掌管感覺、運動、情緒的神經元,是以我們難以想像的複雜方式互相影響,許多嚴重憂鬱症的患者,也常伴隨許多身心症狀,例如出現於各處的複雜疼痛,也包含常見的頭痛、腹痛、胸悶、心悸等等。」
這些症狀很可能源自於情緒,卻以身體不適的症狀來表現,章秉純指出:「由於患者很難將二者聯想在一起,所以真正的病因不容易被找到。」